-
噼啪
已全本
作者:拉布莱依 阅览:922424
爱德华·拉布莱依(1811-1883),法国19世纪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对历史学、法学、政治学都颇有研究。 在蔓草王国里,幸福而天佑的土地上,男人们永远是对的,女人们也从来没有错。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只梦想他的人民幸福的国王,据说他从不厌倦地生活着。他的人民爱不爱他呢?人们是怀疑的。确实的是,大臣们对于他们的国王并不怎么尊敬,给他取了一个古怪国王的绰号。这是在历史上人们所知道的唯一这样的称号,就像在可尊敬的唐·梅尔希斯旦歇·特·芒底拉斯·依·乃斯达神父不朽的评论杰作《王家贵族大事记》里看见过的,虽然这本大事记根本就不存在。
-
集外
已全本
作者:老舍 阅览:919793
一个自信是非常诚实的人,象周文祥,当然以为接到这样的一封信是一种耻辱。在接到了这封信以前,他早就听说过有个瞎胡闹的团体,公然扯着脸定名为“说谎会”。在他的朋友里,据说,有好几位是这个会的会员。他不敢深究这个“据说”。万一把事情证实了,那才怪不好意思:绝交吧,似乎太过火;和他们敷衍吧,又有些对不起良心。周文祥晓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才干,但是他忠诚实在,他的名誉与事业全仗着这个;诚实是他的信仰。他自己觉得象一块笨重的石头,虽然不甚玲珑美观,可是结实硬棒。现在居然接到这样的一封信。
-
人生的枷锁(世网、尘网
已全本
作者:毛姆 阅览:919086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
无名高地有了名
已全本
作者:老舍 阅览:918905
一九五三年十月,老舍随同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去到朝鲜。《无名高地有了名》描写抗美援朝时期“老秃山”战斗的过程,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伟大的祖国军人保卫祖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斗的光辉历程。
-
美好的旅行
已全本
作者:川端康成 阅览:918444
成群的小鸟沿着铁路飞来了。它们飞的高度也就是刚刚掠过城市房屋的房顶而已。鸟群里的三四只山雀,好像今天依旧要从这里越过花子的家后面那片树林,然后回到湖滨,仿佛为了把这个意图告诉花子,所以才落在她家的合欢树上。因为花子就靠着那合欢树坐着呢。山雀像滑稽的走钢丝演员一样,头朝下吊在小树枝上不停地打转转。用它那撒娇似的小声一个劲儿地说个没完。卡罗立刻竖起耳朵。花子按了按卡罗的肩膀。
-
永远的狄家
已全本
作者:纳塔利·巴比 阅览:911842
纳塔利·巴比特(NatalieBabbitt),儿童文学作家,出生在美国俄亥俄,从小喜欢读童话故事,并爱好绘画。她创造了很多儿童诗歌和小说童话,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她自己画的插图。她的代表作《永远的狄家》〔TUCKEVERLASTING,又译作《不老泉》〕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现代的故事,对永生不死是幸运还是痛苦做了一番富于想象力的思索。
-
百万英镑
已全本
作者:马克·吐温 阅览:908619
《百万英镑》(TheMillionPoundNote)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美国街头乞讨的穷小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爱情,在兄弟那里也获得了一份工作。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
抽象的抒情
已全本
作者:沈从文 阅览:902817
本书内容包括沈从文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评介,其中主要分小说和诗歌两大部分。他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学前二十年的创作,有些文章在当初发表时即因持论公正、观点率真而引起关注;另一大部分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思考,沈氏文字均与其切身体验相关,有感而发,一语中的,又不空洞。虽为理论文字,但文笔优美,思想活跃,足见一代大家的才情和对文学的执著。其中部分篇章为近年才整理、发表的,作者以往的集子中并不多见。本书所收文章主要取自沈从文的《沫沫集》(大东书局1931年初版)、《废邮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初版)、《云南看云集》(重庆国民图书社)以及《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
-
万花筒
已全本
作者:佚名 阅览:902749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它是一本长篇散文,但又像童话,像小说,像传记。主人公安绍尼住在一个美丽的山区里,他爸爸称那地方为地球的眼睛。安绍尼最最喜爱的地方就是磨坊池塘,有一天他得了一个万花筒,他觉得磨坊池塘也是一个万花筒。安绍尼是一个敏感、感情丰富并有很多幻想的小孩,他跟家乡的许多人打交道,都能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神奇的地方,于是就在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等到他年纪大了,这才发现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它是那样的美,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就在这个万花筒中……pku中国儿童资源网
-
太空人历险记
已全本
作者:佚名 阅览:901776
人们在推倒那座有塔楼的旧房子,要在这地方建造新公寓。第一天收工以后,工人们去找冰啤酒喝,要冲掉喉咙里的灰尘,这些陈灰都是从吉普斯总督时代留下来的了。一整天,经过这里的人无不停下一会儿看看拆房子;如今放了学,成群结队地站在人行道上看的小朋友更多了。男孩女孩或者是放了学在回家,或者是回了家又出来上杂货店买东西,或者是出来逛逛,到这条安静而宽敞的街上来看拆旧房子。
-
野蛮人瑞尔朋
已全本
作者:拉布莱依 阅览:901300
那时候,在沙莱纳城有一个年青的樵夫名叫瑞尔朋。他孤苦和穷困,一个朋友也没有;野蛮而沉默,他不和任何人说话,任何人也不和他说话。正因为他一点也不干预别人的事,每个人都把他当作傻瓜。人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野蛮人”;的确,没有出这更适当的名字了。早晨,当大家还在城里睡觉,他就把短上衣搭在肩头,带着斧子到山里去了。他独个人整天生活在森林里,一直到黄昏时才回来,一边拖着几捆用以换顿晚饭的劈柴。当他经过一口井前面的时候,每天晚上,这一带的少女们都拿着瓦罐到那里去取满水,倒空她们的喉咙;每个少女都取笑这个忧郁的人,嘲讽这个可怜的樵夫。瑞尔朋的黑胡子并没使这一群厚脸皮的女人害怕,发光的眼睛也不使这一群厚脸皮的女人害羞,她们总是对这个天真的人挑逗着。
-
小熊温尼·菩历险记
已全本
作者:艾伦·亚历山 阅览:890664
作家简介: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1882~1956),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童话作家和儿童诗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06年起就在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工作,写了大量幽默诗文,还曾把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改编成剧本《蛤蟆府的蛤蟆》,这个剧每年圣诞节英国都要上演。一生主要童话有《小熊温尼.菩》(1926),《菩角小屋》(1928)等;儿童诗集《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1924),《我们已经6岁了》(1927)等。轻喜剧《皮姆先生过去了》,《迈克尔和玛丽》;儿童剧《假象》。此外还有侦探小说《红房子的秘密》等。 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克对黑奴富有同情心,但又受到宗教的欺骗宣传和种族歧视思想的毒害,因此经常被一个“道德”难题所困扰,根据当时的法律,他应该帮助追捕逃亡在外的黑权,并把他送还给他的“主人”;但是在他心目中吉姆始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样“东西”,是人就应该享受人的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温饱、正常的家庭生活等,哈克反复思索着这个问题,最后决心帮助吉姆逃走,哪怕是“下地狱”也义无返顾。 作者又把黑奴吉姆塑造成一个品德高尚、富有人格尊严的正面人物,他虽然没有文化,有时候十分“愚昧”、迷信,但是勇敢坚强,忠诚老实,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不甘心当奴隶,敢于反抗奴役,追求自由。汤姆负伤后,他又甘愿冒着失去刚获得的人身自由的危险,留下来照顾汤姆。作者热情地讴歌一个卑贱的黑奴的优秀品质,正是对种族主义者所鼓吹的“白人优越论”的严正批判,对鼓励种族歧视、美化蓄奴制的“文明”社会的公开挑战,在哈克和吉姆这两个人物身上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光辉,从而使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gxT中国儿童资源网
-
热风
已全本
作者:鲁迅 阅览:890037
我从《学灯》上看见驳吴宓君《新文化运动之反应》〔2〕这一篇文章之后,才去寻《中华新报》〔3〕来看他的原文。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长文,该有一万多字罢,——而且还有作者吴宓君的照相。记者又在论前介绍说,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现为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学得其神髓而国学复涵养甚深近主撰学衡杂志以提倡实学为任时论崇之。
-
女店员
已全本
作者:老舍 阅览:888997
玉娥,志芳,我没想到咱们一考就都考中了!哎呀,有点意思,真应当作诗呀!你们听着:我心里开阔得就象这满湖的春水!我的辫子象在东风里轻轻摆动的杨柳枝儿!我的脸哪就象刚刚开了的桃花那么美!宋玉娥:凌云,凌云,你怎么一个人把好字眼儿都占了去,不给别人留点份儿呢?
-
豪夫童话
已全本
作者:威廉·豪夫 阅览:887653
豪夫童话的资料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他像格林兄弟那样在国内外旅游期间,亲自采集民间故事,大部分是德国民间故事和传说;第二,他从文学典籍中得到某些素材,如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等;第三,来自其他作家的著作,如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霍尔曼等。
-
旅途上给巨思达夫·都杜
已全本
作者:莫泊桑 阅览:886125
从戛纳车站起,客车里已经满是人了,因为彼此全是互相认识的,大家都谈起来。过了达拉司孔的时候,有一个人说道:“暗杀的地方就是这里。”于是大众开始来议论那个凶手了,他不仅神秘得简直逮不住,而且两年来还杀过几次过往的旅客。每一个人都作了好些推测,每一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妇女们带着毛骨悚然之感瞧着车窗外面的夜色,心里害怕自己突然看得见一个脑袋从窗口边显出来。末后,大家渐渐谈到种种怕人的故事了,有些是险恶的遭遇,有些是在特别快车里和疯人同会一个车仓,有些是和一个可疑的人物长久地单独相对。
-
嘉莉妹妹
已全本
作者:西奥多·德莱 阅览:884664
小说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歌星的故事。作家娴熟地运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人的行为物化为化学反应的经果,使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表现力。小说的故事真正情节是这样的: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在走投无路时,她做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来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经理赫斯渥的情妇。与赫斯渥私奔后,在纽约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挤上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幻想。然而,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又给她带来了什么呢?她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
-
雪晴
已全本
作者:沈从文 阅览:884366
竹林中一片斑鸠声,浸入我迷蒙意识里。一切都若十分陌生又极端荒唐。这是我初到高枧地方第二天一个雪晴的早晨。我躺在一铺楠木雕花大板床上,包裹在带有干草和干果香味的新被絮里。细白麻布帐子如一座有顶盖的方城,在这座方城中,我已甜甜的睡足了十个钟头。昨天在二尺来深雪中走了四五十里山路的劳累已恢复过来了。房正中那个白铜火盆,昨夜用热灰掩上的炭火,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拨开,加上了些新栗炭,从炭盆中小火星的快乐爆炸继续中,我渐次由迷蒙渡到完全清醒。我明白,我又起始活在一种现代传奇中了。
-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已全本
作者:伊迪丝·内斯 阅览:882335
故事从一个搬家的日子开始。西里尔、安西娅、罗伯特、简四个兄妹以及他们两岁大的弟弟小羊羔,到他们的海滨新居过暑假。爸爸、妈妈外出,留下他们和保姆等人在一起。他们在沙滩上挖沙坑。突然,从沙子底下钻出一个怪物来。这个怪物自称“沙仙”。他有一种魔力,能够当场把孩子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
福生
已全本
作者:沈从文 阅览:877483
哈,看看背书轮到最小的福生来了,大家都高兴。虽说师母已在灶房烧了夜火,然而太阳还刚转黄色,爬到院中那木屏风头上不动,这可证明无论如何,放学后,还有两个时辰以上足供傩傩他们玩耍。呀,呀,呀,呀,昔——昔——昔孟——昔孟——呀,呀,呀,呀,昔孟——呀,呀,……昔孟母!先生拈了一下福生耳朵,生着照例对于这几个不能背书的孩子应有的那种气。求放学的心思,先生当然不及学生那么来得诚恳而热烈。然而他自己似乎也有一点儿发急,因背夜书还不到第二个时,师母就已进来向先生讨过烧火的纸煤子了。昔孟母,择——呀,呀,呀,择,择邻……择邻处!这声音是这样的严重,一个两个正预备夹书包离开这牢狱的小孩,给那最后一个处字,都震得屁股重贴上板凳!
-
分成两半的子爵(我们的
已全本
作者:卡尔维诺 阅览:877151
《分成两半的子爵》讨论了缺憾、偏颇、人性的匮乏。故事的起点是非常简单、非常鲜明的意象或情境:劈成两半的子爵,两片人体各自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一半是邪恶的子爵,极尽破坏之能事,一半是善良的子爵,处处助人。爬到树上的男孩不愿意下来,一辈子在树上度过;一具中空的甲胄自认为是一名男子,不断贯彻它自己的意志力。故事由意象滋长出来,而不是来自作者想要阐述的理念;意象在故事之中的发展,也全凭故事的内在逻辑。这些故事的意义——准确地说,这些故事以意象为基础而衍生的意义网络——总是有点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坚持一种毫无疑义的、强制认可的诠释。
-
新与旧
已全本
作者:沈从文 阅览:875054
日头黄浓浓晒满了小县城教场坪,坪里有人跑马。演武厅前面还有许多身穿各色号衣的人,在练习十八般武艺。到霜降时节,道尹必循例验操,整顿部伍,执行升降赏罚,因此直属辰沅永靖兵备道各部队都加紧练习,准备过考。演武厅前马扎子上坐的是游击千总同教官,一面喝盖碗茶,一面照红册子点名。每个兵士都有机会选取合手行头,单个儿或配对子舞一回刀枪。驰马尽马匹入跑道后,纵辔奔驰,真个是来去如风。人在马上显本事,便用长矛杀球,或回身射箭百步穿杨,看本领如何,博取彩声和嘲笑。
-
卡夫卡传
已全本
作者:勃罗德 阅览:871730
《卡夫卡传》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马克斯·勃罗德的这部《卡夫卡传》,叙述了卡夫卡的文学经历、成果、风格和思想,演绎并诠释了卡夫卡其人其文,从文学评判的角度来看这位世界公认的大师:弗兰茨·卡夫卡。
-
阿甘正传
已全本
作者:温斯顿·格卢 阅览:871473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这时,珍妮参加了美国国内如火如荼的反越战活动。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 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信。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经历。
-
书与你
已全本
作者:毛姆 阅览:870971
阅读应当是一种享受。当然,有时候,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资料,有许多书人们不得不读。不过,读这类书是为了受教育,而并非享受,我们充其量只希望读毕全书而不觉得沉闷。读这些书,是由于不得不读,而不是为了乐趣。但这并不是我所要谈的"阅读"。下文中提到的那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去教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机车。然而,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
羊脂球
已全本
作者:莫泊桑 阅览:868454
《羊脂球》是有“短篇小说大师”之称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先生创作的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反衬了资本主义下的丑恶肮脏的灵魂。他们虚伪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内脏和污秽的思想。
-
基督山伯爵
已全本
作者:大仲马 阅览:866481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最优秀、最受人欢迎的通俗小说之一。小说通过青年水手店代斯被告密而遭迫害,越狱后化名基督山伯爵报恩复仇的故事,揭露了法匿七月王朝时期一些上层人物的罪恶迹史,暴露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司法制度的黑暗,同时宣扬了大仲马所主张的社会哲理:赏善罚恶。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完善的艺术技巧,阵得了无数凌者的青睐。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皈,在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被拍成电影。尽管这部小说问世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它至今仍在世界各国流传不衰,被公认为世界通俗小说中的扛鼎之作。
-
汉文学史纲要
已全本
作者:鲁迅 阅览:863268
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
鲁滨逊漂流记
已全本
作者:丹尼尔·笛福 阅览:862854
《鲁滨逊漂流记》(《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自传体小说,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遇险的经历启发写成的。笛福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勇于面对自然挑战的新型人物——鲁滨孙·克鲁索。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地抛开小康家庭,出海闯天下。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并且救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他在海外冒险多年,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回到了英国,完成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为此,笛福搏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本文的姊妹篇是《困》,也是笛福所著。《鲁滨逊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部分债务。此后,他还陆续写成了《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及另外两本写鲁滨逊的小说,但债主总是跟着他追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们也狠心的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4月26日,丹尼尔·笛福死去,终年71岁。
-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已全本
作者:卡尔维诺 阅览:862112
伊塔罗·卡尔维诺在动身前往哈佛大学前夕去世,他本来要在那里主讲1985-1986年度的查尔斯·艾理奥特·诺顿讲座。由于天性沉默,他总是不愿意谈他自己,但他对谈文学的发展很有兴趣。在准备他的演讲过程中--他妻子回忆说这“困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不可避免的要提及他自己的作品,他的方法,意图和希望。这样,这本书就成为了卡尔维诺留给我们的遗赠:他为未来的人们指出的要重视的那些普遍的文学标准,也成为我们进入卡尔维诺自身世界的暗号。